厲害的人是怎麼分析問題的?

厲害的人是怎麼分析問題的?

Sponsored link

你的人生可能會發生改變。

這篇文章有多重要呢?可以說,它是所有“自我提升方法論”的基石,掌握這種思維方式,你對世界的認知將發生巨大轉變。曾經困擾你許久的問題會迎刃而解,一直在努力卻不見成效的學習會突破瓶頸——瞧,這就是“系統思考”的魅力。

所謂系統思考,就是要“觀察整體”,即認為我們學習、工作與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是相互關聯的,而不是簡單的線性單因果關係

比如說,你認為自己成績不好是因為題目做的太少,這就是一種單因果關係。事實上,造成“成績不好”的原因有許多,可能是因為你不夠專注,可能因為你剛剛失戀情緒受到了影響,也可能因為你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你熬夜刷題反而使你更加不專注、成績更不好。

如果我們把“學習”這一過程看作一個系統,它包含著許多環節:預習、上課聽講、記筆記、自習、回想等等,而我們的精力——體能、情感、思維、意志則影響著其中每個環節的效果。

厲害的人是怎麼分析問題的?

再比如說,昨天你和女朋友大吵了一架,現在你們正在冷戰。在你看來,你只不過忘記了“紀念日”而已,她居然大動肝火。雖然你嘴上說著“親愛的我錯了”,心底里卻覺得她在無理取鬧,心想又雙叒叕要“破財消災”來討好她了。事實上,在此之前她早已對你不洗衣服、亂擺放東西種種生活習慣頗有微詞,還責怪你每天沉溺於遊戲不思進取,只是你毫不在意;而“突然爆發”的爭吵也是不滿情緒積蓄已久的結果。

如果把你們之間的親密關係看成一個系統,保持愛情長久的要訣並不是馬上清空購物車——雖然這種做法看似可以緩解燃眉之急。長遠來看,你需要改掉自己邋遢的習慣,讓自己更加健康、向上,而她變得更包容,你們之間才能有更少矛盾。

厲害的人是怎麼分析問題的?

系統思考要求我們看清各種變化的過程。影響系統的任何變化都不是瞬時產生的,但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掌握了系統思考,你會在壞事剛剛出現苗頭的時候警覺地發現,而不是等到釀成大禍才搥胸頓足懊惱不已。同樣地,微小的、集中的行動,如果選對了地方,有時會帶來可觀的、可持續的改善,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槓桿作用”。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如何進行“系統思考”,又如何找到處理問題的“槓桿效益作用點”。

Sponsored link

一、沒有系統思維帶來的認知誤區

在學會“站在系統的角度看問題”之前,我們可能會有以下幾個思維誤區。來看看自己佔了幾個呢?

1. “我的職位就是我的職位”

我們接受的教育歷來強調忠於職守這一觀念,以至於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就是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只要做好自己所在崗位的重複機械勞動就行了。這種思維誤區會帶來兩個方面的麻煩:一是高度專業化引起的崗位單一化,一旦遭遇裁員離開自己的崗位,很可能短期內難以再找到符合自己預期的工作。二是只關注自己的崗位,而對職位之間的關聯缺乏責任感,一旦出現失誤就會相互踢皮球。

同樣地,如果你覺得自己作為學生的職責就是“學好課本知識”與“按時完成作業”,而不去主動獲取更多課堂與教材外知識,那你永遠也無法成為一名高級學習者。

2. “敵人在外部”

這就是“我的職位就是我的職位”帶來的負面效應。當發生問題時,我們每個人都習慣責怪身外的人或者事。市場部責怪生產部:“我們完成不了指標,都怪產品質量不行。”生產部責怪工程部:“我們想生產出好產品呀,可是你們的設計太糟糕了。”工程部指責市場部:“要不是因為市場部瞎提意見,我們肯定能設計出更好的產品。”

類似地,你也可能會說,“都怪鬧鐘早上沒叫,我才睡過了。”“我女朋友一點也不理解我,我們倆變成現在這樣都是她的原因!”“我這次考的不好,都怪老師太變態,出的捲子又偏又難。”最後一個問題也沒解決,自己變成了一個滿滿負能量的受氣包,好像全世界都和你過不去,存心難為你——卻全然不知解決一切問題的鑰匙正在自己手中。

3. 執著於事件

股市中有“七虧兩平一盈”的說法,意思是炒股的人70%都是虧錢的。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虧錢呢?原因之一就是人們相信“投機主義”,聽信“炒股專家”和小道消息,相信通過看K線圖的走勢能夠預測明日漲跌,把買股票當買彩票,而忽略了股票本身的含義——買入一個公司的股票,實際上是買入了一家公司。雖然短期價格會有波動,但長期來看,決定公司價格的必然是它的價值——這是由它的盈利能力、運營效率、資產安全、有無護城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統的思維方式則是估值買入股票。

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困境,其實並不是來自突發事件,而恰恰是來自緩慢漸進的過程:小到個人失戀、失業的痛苦,學業的困境;大到環境惡化、公司的破產。如果大家的思想都被短期事件主導,就無法實現整體性的提升。

4. 從經驗中學習的錯覺

有一個關於學習的悖論:我們最擅長從經驗中學習,但許多重要決策產生的結果短期內我們是無法知道的。填志願之前,你並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所學的專業;在把“興趣”變成“工作”之前,你也並不知道自己很快會失去興趣;領導層的一個錯誤的決策可能會導致幾年後公司破產。從經驗中學習固然重要,但並不是所有的學習都能通過經驗完成,我們更應該學會的是從書籍、互聯網中的新領域汲取知識。

Sponsored link

在接下來一系列的文章中,我會告訴你,如何通過讀書實現心智改變。如果能夠迅速內化吸收書中的精髓,一本30元的書就可以產生一次3萬元培訓的效果。

二、如何構建“系統思維”

1. 樹立因果循環的觀念

想要使用系統方式思考問題,首先要改變我們原本線性的單因果思維模式。像文章開頭寫到的兩個例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先改變“都是XX才導致這件事的發生”這樣的想法,也要改變簡單武斷地處理問題方式。不要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想,我是不是太笨;不在工作遇到麻煩的時候想,老子大不了辭職;不在感情遇到問題的時候想,大不了分手。在系統中,每一個產生影響的作用都既是因,也是果,沒有隻存在於一個方向的作用。一切改變的出發點,其實正是我們自身。

2. 構建系統的基本模塊

構建系統關係的基本模塊有三種:正反饋,負反饋與延遲。

正反饋就是加速增長或加速衰減,讓“好的更好,壞的更壞”。比如說剛上小學的劉二狗性格靦腆,因為他第一次數學考試成績不好,老師就沒有特別注意到他。他誤以為老師不喜歡自己,於是也不喜歡老師了,最終導致成績越來越糟糕,進入了惡性循環。再比如說一個商品質量不錯,通過顧客們的口口相傳,商品銷量越來越大。

厲害的人是怎麼分析問題的?

圖片來源:《第五項修煉》

負反饋是“起著穩定作用的反饋”,它會讓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高中生物告訴我們,人體系統有數千個負反饋過程來維持體溫、保持平衡、癒合傷痛、調節瞳孔採光量,以及進行危機報警。

厲害的人是怎麼分析問題的?

圖片來源:《第五項修煉》

延遲就是行動和結果之間的時間間隙。這個時間間隙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長。洗澡的時候,你轉動調節水溫的閥門,水溫不會立即變化,而是會等一會才變化。高考填報誌願的時候你可能並不知道自己選的專業學什麼、有什麼用,可能直到大三大四的時候才知道,也可能直到畢業也不知道。調節完閥門等待水溫生效的過程、填完志願到找到職業歸屬感的過程,都是“延遲”。

Sponsored link

我們所在世界的所有系統,都是由正反饋、負反饋和延遲這三個基本模塊搭建成的。了解這些基本概念後,我們就可以試著對遇到的問題進行系統思考了。​

三、系統的基本模型

系統總共有12種基本模型,這裡來詳細講解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2種——極限增長模型與轉移負擔模型。​

1. 增長極限模型​

一件事情如果一開始進行得很順利,並且發展迅速,那麼這種快速的增長一定會導致副作用,從而使增長緩慢甚至大幅下降。

厲害的人是怎麼分析問題的?

圖片來源:《第五項修煉》​

這個模型由一個正反饋和一個負反饋組成,“副作用”就存在於負反饋的圓環中。

大多數人遇到“增長極限模型”都會“見招拆招”:假如你無法打破壞習慣,你就更加傾向於監督自己的行為;假如你的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你就會花更多時間改善關係;假如你想減肥,你就每頓飯吃很少甚至不吃;假如你的成績不夠好,你就會做更多題、在自習室呆的更久……在開始階段,這種改進是有成效的,但是很快就會進入瓶頸。你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因為自己不夠努力才停滯不前,於是投入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但結果收效甚微,甚至出現了反作用。

這是因為,每個“增長極限模型”的槓桿作用點都在“負反饋”的環節。要想改變現狀,就必須識別並改變負反饋限制因素的影響,這可能需要你考慮之前沒有想過的方向。比如說,要想改善親密關係,你得放棄自己對於“完美伴侶”的假設;成績不夠好,你更需要充足的睡眠,並且通過有針對性的刻意練習來獲得提升。

生活中有許多“增長極限模型”。要識別這種模型的方法很容易——你看看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是不是一開始越變越好,後來就神秘地停下來了?如果是,首先試著找到正反饋 ——是什麼變得更好了,又是什麼帶來了改進?第二步,尋找限制發展的因素,以及它帶來的負反饋。一旦看清了自己的處境,就要去尋找那個槓桿點,減弱或者消除限制條件。

這麼說聽起來好像比較抽象,沒關係,大家可以先有一個印象,在以後的文章中我會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 轉移負擔模型

Sponsored link

轉移負擔模型就是遇到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就先採用一些簡單的辦法減輕症狀,結果深層次的問題其實越來越嚴重。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治標不治本”。

厲害的人是怎麼分析問題的?

圖片來源:《第五項修煉》

轉移負擔模型由兩個負反饋環路組成,上面那個環可以暫時緩解症狀,下面那個環路是能夠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它不會立竿見影。兩個負反饋之間通常還有一個正反饋的“副作用”,這個副作用會讓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難發揮。

通過拖延來暫時逃避寫畢業論文,心情不好的時候借酒澆愁來暫時忘記煩惱,這些都是典型的“轉移負擔模型”。副作用可能是離deadline越來越近,於是寫論文這件事越來越痛苦,一直在拖延的事終究不得不面對;吸煙與酗酒並不能真正解決困擾你的問題,暫時的愉悅之後是危害健康的代價……

長期來看問題越來越糟糕,系統的整體健康狀態會越來越差,人可能越來越難改變系統——出現了這些特點,很有可能就是“轉移負擔模型”了。

要想解決“轉移負擔模型”的問題,首先要找到“問題的症狀”,比如說糟糕的親密關係,焦慮的心情。第二步是找到一些根本的解決辦法,然後再找一些緩解症狀的辦法。第三步是找到症狀緩解法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學會區分不同類型的解決方法,還要知道依賴“症狀緩解法”最終會導致症狀越來越嚴重。當你習慣了這種分析方式,下一次,當你遇到類似問題時就會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