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這次喵和大家分享的是“刻意練習”,掌握了這種方法,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領域成為傑出人物。

Sponsored link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一定是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是關於能力的能力。我們從出生開始學習:學習吃飯、走路、自己穿衣服,然後在學校裡度過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學生生涯,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當我們步入社會,“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暫時告一段落,“以個人為中心”的學習才剛剛開始:開始新的工作、組建新的家庭、開始為人父母的新的人生角色……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決定了他能夠到達什麼樣的人生高度,決定了他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決定了他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說,“大家都坐在一間教室裡,為什麼你們和XX的差距那麼大呢?”雖然這句話我們都不愛聽,但它確實表達了一個不爭的事實:不同的人同一時刻接受相同的信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卻千差萬別。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差異的存在?是什麼決定了學習的最終效果呢?

答案是,刻意練習的能力。

我們每個人身邊都不乏那種“不怎麼用功,但是學的非常好”的同學,他們並非日日伏案埋頭苦學的“書呆子”,休閒娛樂一個都沒有耽誤,甚至在我們挑燈夜戰的時候,他們就早早爬上床進入了夢鄉,考試的時候還總是遠遠把別人甩在後面。每每想起此情此景,不由得悲從中來,感慨“天賦果然比努力更重要”,然後長嘆一聲繼續奮筆疾書。

然而這些“不怎麼用功但學的很好”的同學真的是因為“天賦異禀”嗎?或者說,他們真的有著注定比平凡人要“聰明”的基因嗎?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是有一定適應能力,而研究表明,“天才”與普通人大腦的適應能力沒有不同!但他們的大腦結構的確與普通人有所不同——而這些結構上的差異,正是在日復一日的刻意練習中產生的。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研究各領域的傑出人物以及他們獲得成功的原因,最終得出了一個振奮人心的結論:如果用正確的方法來練習,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天才!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關於練習,有一個廣為流傳的“一萬小時定律”——只要在一個領域練習10000小時,你就能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換算成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一個學生每天花8小時來學習,3年就能成為“學霸” ( 10000 = 3.4 * 365 * 8 ) ;一個剛入職的新人,努力工作5年就能成為職場中該領域的專家( 10000 = 5.2 * 12 * 20 * 8 ) ……想想看,你已經學習或者工作多少年了?真的因為練習10000小時而成為“專家”了嗎?

遺憾的是,“一萬小時定律”只是暢銷書作家對於刻意練習的一次並不嚴謹的演繹罷了。這個“定律”有三點謬誤:一是在不同專業領域,成為“大師”的時間並不相同 ——一個世界一流的小提琴家、一位傑出的數學家、一個國際象棋大師——從他們開始接觸自己所在的領域到他們成為“專家”的時間並不相同,不存在10000小時這個最低閾值;二是成功與練習時間不完全成正比,即使是同一領域,不同人成為“專家”所需的時間也不同;三是練習的成果與時間也不完全成正比,練習方法也同樣重要。

不過“1000小時定律”倒是說對了一點—— 那些傑出的人,一定在自己擅長那個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練習。不過這個“練習”可不是一般的練習,而是“刻意練習”。這也是那些看起來“不怎麼用功”的同學成績好的原因,他們的學習效率非常高,更懂得規劃自己的時間,有著強大的理解能力與記憶能力,大腦在有限時間內能加工更多的信息,因此看起來比起埋頭苦學的同學花費更少時間。

我們這裡要來區分兩種練習,一種叫做“普通練習”,指的是機械重複地做某件事。花大量時間來進行普通練習很難得到提高。你可能運用“題海戰術”做了許多題目,成績卻毫無起色;也可能花了很長時間練習一首新曲目,依然沒能達到鋼琴老師要求的水準;一個崗位呆了好幾年,日復一日地重複相同的工作,技術卻毫無長進……除此之外,“普通練習”認為人的能力上限是由“天賦”決定的,後天努力無法突破,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發揮內在潛力即可

Sponsored link

 

另一種叫做“刻意練習”,它是一種“有目的的練習”。刻意練習也會重複,但不是無腦的機械重複,而是有針對性地關注重難點的重複,在不斷地修正錯誤的過程中得以提高。刻意練習認為,人能夠做的不止是“挖掘”已有的潛能,還能夠“開發”開發新的能力 ——只要你正確地進行練習。

1、為什麼“刻意練習”可以突破天賦限制

1)大腦的適應能力

潛能除了與生俱來,居然還能夠後天創造!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要理解這種顛覆“天生才華”的“不可思議”,先要從“刻意練習”的原理開始說起。研究發現,長期的訓練可以改變大腦中特定技能相關的結構 ——無論訓練是從兒童時期開始,還是成年以後開始。這種結構的改變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新技能,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傑出人物,這一特質是相同的,證明了“能力上限不是天生注定的”。

2)走出舒適區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心理學家把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劃分為三種——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呆在舒適區中,做我們習慣做的、有把握的事,會很有安全感,但也很難得到提高;學習區是稍稍遠離舒適區的區域,在這裡我們會感到不安,但是大腦的適應能力會起作用,很快我們就會適應新的壞境;在恐慌區,事情就完全脫離自己的控制了,在過長的時間裡過分逼迫自己,可能會導致倦怠和低效。刻意練習要在“學習區”進行。

為什麼人們天生喜歡留在“舒適區”呢?其實這主要是由我們的生物學因素決定的。我們的每一個細胞、每一處組織都在為維持生命體的穩定做貢獻。換句話說,“喜歡穩定”是寫在基因裡的特質;走出舒適區之後,身體系統會處於異常狀態,細胞會做出相應的改變來應對這種變化。

2、如何建立刻意練習思維

1)心理表徵

提到刻意練習,就不得不說“心理表徵”。心理表徵就是從“短期記憶”構建“長期記憶”這個過程。心理表徵的數量與質量是大師和普通人差別的根本因素,也是學霸和學渣的差別的根本因素。在看到一個晦澀難懂的概念時,學霸能很快地理解這些“術語”,並且用自己的話記下來;面對長篇大論時,學霸能夠準確地提取出精煉後的重點,用更簡單的方式記憶;學霸會通過聯結知識點,建立知識樹、知識圖來記憶,而不是死記硬背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 心理表徵與理解、加工信息,找出事物之間的規律,制定合理計劃、高效學習等密切相關。刻意練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創建有效心理表徵的過程。

2)刻意練習的特點

刻意練習之所以強大到足以“創造潛能”,就是因為它通過持續的、遠離“舒適區”的訓練,改變了人的大腦結構。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Sponsored link

1. 刻意練習有明確的目標。具體來說,刻意練習的目標由一個大目標和若干個非常明確而具體的小目標組成。這個大目標由一系列小目標帶來的微小改變帶來的最終變化。你的大目標可能是“期末考試成績進入年級前10%”,但是首先,你要獨立完成今天老師佈置的習題,並且保證足夠的正確率。

2. 刻意練習需要關注。這種關注既包括做事情時的專注力,也包括關注目標。當你發現自己制定的目標實現起來有些難度時,要及時作出調整,對目標進行改進。

刻意練習包含反饋。開始學習一門新技能時,前期通常是由老師指導的,包括我們在學校的學習也是。小學的時候老師會告訴我們哪裡錯了、為什麼錯,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多的內容從“老師教”變成了“自學”,錯誤也要由我們自己發現並改正。上到大學以後,學習的大部分過程都是在自學中完成的。在刻意練習的後期,學習者必須學會自我檢測,並且進行相應調整。

刻意練習針對技能的某些方面。在學習學校課程的過程中,“關注重難點,不會做的題目多算幾遍”、“提升解題速度”等都屬於刻意練習的方法。在學習的初始階段,老師會交給我們最基本的技能,但隨著能力的提升,學生不僅會使用這些技能,還會根據自己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改進這些技能。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3、刻意練習的方法

學習“刻意練習”的思維方式,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有效的練習提升我們學習、工作的能力,實現高效完成任務。之前結合學習和工作實際具體講過如何運用“刻意練習”的法則。這裡只簡單列出一些要點:

1)任務難度適中。

2)能收到反饋。

3)有足夠次數的重複練習。

4)學習者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