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真正的快,不是拔腿就跑,而是選好跑鞋、係好鞋帶、看準方向、計算節拍、一氣呵成。真正的快,不是草草了事,而是一板一眼、有張有度、成果可再現。
一起來看一下一個國內員工到了德國三個月的所見所感:
轉眼間來到徐工歐洲採購中心已經三個月了。在適應新工作環境的同時,也在感悟著德國同事的工作風格,小結一下心得,供各位同事交流參考。
與德國同事工作的第一感覺:慢!
德國同事工作的一個口頭禪:not that hurry凡事都不會催。
對比德國同事而言,中國的同事則更多的會問:什麼時候可以給我?能不能再快點?所以我剛從國內過來的時候,很是不適應。
然而經過三個月的了解,我發現德國同事的高效率同樣也讓人驚奇。這個時候,我就會想,為什麼德國人工作這麼慢,但是效率又這麼高呢?
為什麼自己在國內的工作狀態熱火朝天,卻還是忙碌不已呢?這個中間的差異體現在哪裡呢?
1、 歐洲公司均採用郵件辦公
郵件辦公可以讓每個員工按部就班,逐個處理,同時郵件可以分類整理存檔,每個事情的前因後果,一目了然。
國內辦公則更注重使用電話、釘釘、微信等工具,手段多樣化、綜合化,速度很快,響應也快。但是造成的一個問題是,後期如果想要追踪一件事的前因後果,則無從下手。
2、 工作要求一次到位,中間過程保證連貫
德國同事在處理事務時,要求對細枝末節一次到位,而且中間要求不能被打擾,不能被中斷。這也是預約這個習慣在德國特別流行的原因。
而國內的辦公習慣,經常是事情A做到一半,事情B就來了,事情B剛準備開始,事情C又來了。這樣的結果就是,國內同事一天做了100件事,可能成功了10件;而德國同事一天做了20件事,但是成功了20件。
3、工具化思維
德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工具化思維深深的印刻在每個人的工作思路中。
我們接觸的德國科研員,他們在做測試的時候,經常是自己先把一套測試思路和測試軟件編輯出來,然後論證了這個工具後,再用這個工具去快速地測試數據。而國內技術人員更多的是找到機器就開始收集數據,收集完了數據再想辦法分析,最後得出結論。這樣一次的工作,德國人是慢的;但是如果測試十次,德國人和國內人員效率開始相當;如果測試一千次,德國人的效率開始大幅度提升。
同樣的,他們的各個職能的員工,在開始工作之前,都會花一段較長的時間,設計最適合自己的一套模式、一套軟件包、一套方案、一套習慣。然後後面的工作,就是用這個做出來的工具箱,一遍遍地開展工作。
反過來再思考一下,快和慢的問題。
一個個人、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一個國家,都需要對快和慢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真正的快,不是拔腿就跑,而是選好跑鞋、係好鞋帶、看準方向、計算節拍、一氣呵成。真正的快,不是草草了事,而是一板一眼、有張有度、成果可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