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貼標籤效應
能定義我們的,
只有我們自己。
小溫是一位年輕有為的都市白領。
英俊的外表,整潔得體的衣著,看上去就像是一位講究生活品質的紳士。
只有小溫親近的朋友、家人才知道,其實他十分邋遢,家里永遠跟狗窩一樣亂糟糟的。
最近,小溫交女朋友了,女朋友突然提出要去小溫家看看。
小溫懷著忐忑的心情打開房門,以為自己一定會被數落,誰知屋裡竟然被打掃得煥然一新。
原來,小溫的媽媽剛來過,給兒子的“狗窩”做了大掃除。
小溫如釋重負。女朋友卻誤會了,驚訝地說:
“沒想到你這麼會做家務!太厲害了!太整潔了!崇拜!”
小溫頓時感到不好意思,他接受了女朋友的讚美,卻在心裡下決心,不能再像從前一樣邋遢混日子了。
從那天之後,他開始賣力地收拾佈置房間,偶爾還能做一兩道家常小菜。
被女朋友表揚幾次,小溫真的變成了一個做家務的好手。
小溫的女友,簡單兩句話就給小溫貼上“居家男人、家務高手”的標籤,讓人情不自禁地順著她的標籤做事,變得“聽話”。
那麼,什麼是“標籤效應”呢?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自我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這種現象,就稱為“標籤效應”。
心理學中認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
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著強烈的影響作用。
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貼標籤,讓好的更好,壞的更壞
有這樣一個實驗。
心理學家克勞特邀請了一群人參與慈善事業。
根據他們是否捐獻的情況,分別為這群人貼上“慈善”或“不慈善”標籤。
同時,他也邀請了另一群相似背景、條件的參與者進行慈善捐獻,但這一次,沒有為第二批參與者貼上不同的標籤。
不久之後,克勞特再次邀請這些人做慈善,那些曾被貼上“慈善”標籤的參與者,明顯比那些沒有貼標籤的人捐獻得更多。
而被貼上“不慈善”標籤的人,則捐獻得最少。
這個實驗中,標籤已經明顯影響到人們作出決斷,無關自身的善惡。
人們接受到標籤的強烈暗示,做出符合標籤內容的選擇。
“既然你認為我很善良,那我就要捐獻更多;你認為我不慈善,那我必然一毛不拔。”
標籤對人最大的影響,是“令好的更好、壞的更壞”。
如果標籤是正面的,那麼會將人們往積極向上的方向引導;
如果標籤是負面的,則可能讓人不斷強化這種負面印象,久而久之,真的成為了那樣的人。
人們很難從這種外界的引導中擺正自己的初心,所謂的“越努力越幸運”“破罐子破摔”,也正是這個道理。
標籤效應帶來的後果,不加以控制和疏導,是非常可怕的。
好的標籤,激勵自我成長
美國總統華盛頓,也是一個善於給自己貼標籤的人。
他曾留下一段“華盛頓與櫻桃樹”的故事。
小時候,華盛頓家裡有一顆櫻桃樹,他的父親十分喜愛,但小華盛頓卻正處於頑皮好動的年紀。
一次,趁父親不在,他提了一把斧頭,就將櫻桃樹砍斷了。
父親回來,看到心愛的櫻桃樹被砍斷,大發雷霆,質問是誰幹的?
所有人都不敢回答,小華盛頓雖然很害怕,卻仍然站出來,承認錯誤。他認為自己這次肯定逃不過一頓打罵。
出乎意料的是,父親沒有責備小華盛頓,而是告訴他:
誠實比櫻桃樹珍貴千萬倍。
從此,華盛頓便不斷告誡自己,要做一個誠實有擔當的人。他的這一可貴品質,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被尊為“國父”。
拿破崙曾有這樣一句名言: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這句話既是他對士兵們的激勵,也是對自我的激勵。
拿破崙同樣是低層軍官出身,但他從來沒有被出身這一標籤局限,而是不斷努力、尋求突破,最終成為將軍、元帥,甚至是法蘭西帝國第一任皇帝。
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如此。
好的標籤,對一個人的性格養成、甚至未來的前途命運,會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壞的標籤,讓人失去自信
小豪原本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因為爸媽工作調動,小豪從小縣城到了上海唸書。
最初他十分自信,也非常積極地和同學交往。
一次,小豪聽到兩個同學背後議論他,說他是鄉下來的,穿得土,沒品味,成績也不好,只會死讀書,跟大家根本玩不到一起。
小豪倍受打擊,再看自己身上簡樸的衣著,怎麼看都不順眼,好像真的變成了“土包子”。
事實上,小豪家庭環境優越,自身條件也不錯,但在同學的“標籤”影響下,他變得越來越不自信,性格孤僻,成績也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