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你會發現自己投入得越多,收穫卻不見得會越來越多。
就像你在一條路上走了很久,但卻始終沒有到達心之所往,你不知道是該繼續堅持,還是就此放棄?
堅持往往是大部分人口中高喊的選擇,可有的時候,選擇放棄,及時止損,卻是比堅持更難的一件事情。
01
請你先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
如果你花了50塊錢買了一張電影票去看電影,結果開場半個小時後,你發現這部電影根本就不值得一看,這時候你會選擇留下來堅持看完,還是選擇中途離場?
很多人會選擇留下來把電影看完,因為在他們眼裡,50塊錢可是妥妥地花了出去,不看完豈不是浪費了。
然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給出了他的答案——
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一定要忽略你的50塊錢,因為這50塊錢是『沉沒成本』,不管你走不走,這錢已經花了。
所謂『沉沒成本』,是指已發生,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它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毫無價值,不會影響當前的行為或未來的決策。
『沉沒成本』本該是我們努力排除的干擾,可很多時候,我們卻因為不自覺地過於重視它而不斷投入新的成本。
『沉沒成本』可能是那些難以割捨的東西,就像有的人家裡堆積著大量用不著的物品捨不得扔,卻想著“萬一哪天用得上呢?”。
結果家裡的空間越塞越滿,找工具收拾房間花費的時間成本越來越高,生活也變得越來越沉重。
『沉沒成本』也可能是股票市場的錯誤投資,從一開始衝動買進,到後面陰跌不止,可你卻並沒有就此止損,反而是投入更多資金期待反彈。
結果股災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你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絕望,多年的積蓄化為烏有。
『沉沒成本』也可能是你與他人的一段感情,雖然衝突不斷,矛盾重重,看對方越來越不順眼,可卻因為你們已經交往了好多年,不甘心就此結束。
結果是彼此將就著生活,相對無言的時間越來越多,而每一次的忍讓都是內心的一次煎熬。
『沉沒成本』就是那種已經損失的成本,如果不懂得及時止損,甚至為了這個損失而追加成本,最後只會得不償失。
而害怕損失的人,卻往往損失最大。
02
陷入『沉沒成本』的黑洞無法自拔,往往源自我們內心的那份不甘。
因為不甘心買了沒用的東西,所以不願斷捨離;因為不甘心投資失敗,所以不願及時止損;因為不甘心這幾年的感情白白付出,所以寧願選擇將就。
內在的這份不甘心,往往是因為人性中總是存在著一種叫做『損失厭惡』的傾向。
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就曾用拋硬幣的實驗來驗證人性中的這種傾向。
現在,用拋硬幣來打賭。
如果是背面,你會輸掉100美元。
如果是正面,你會贏得150美元。
這樣的賭局,你願意參加嗎?
儘管這個賭局的預期獲利比可能的損失大,但大多數人都拒絕參與這個賭局。
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失去100美元的恐懼比得到150美元的的願望更強烈,而這就是『損失厭惡』——失去比得到給人的感受更強烈。
後來這個賭局做了一些調整。
先給每個人1000美元。
你可以選擇退回500美元,然後拿著剩下的500美元離開。
你也可以選擇拋硬幣,正面朝上,無任何損失,直接帶著1000美元離開;如果正面朝下,則失去1000美元。
這時候,你會如何選擇?
最後的實驗結果是,大多數調查對象更傾向於拋硬幣這個冒險選項。
而卡尼曼進一步闡釋了人性中的『損失厭惡』——人們對於損失有著天生的恐懼,為了避免損失,挽回損失而甘於冒險。
這其實就像在網上看到的關於傳銷的一個解釋。
進入傳銷的人,他們不出來,並不是大家以為的被洗腦了,反而更多的來自於人性中的『損失厭惡』。
於他而言,如果當時退出,那損失即刻發生,那些投入的錢鐵定拿不回來了;而如果不走,他覺得還有可能避免損失。他不甘心就此放棄付出的這麼多金錢和精力,所以選擇冒險一搏,卻從來沒有考量過投入更多損失的可能性也更大,結果會越陷越深。
人是一種感性動物,總是容易受到內在恐懼情緒的控制,比起推倒重來,尋找更好的機會重獲新生,他們更願意去固守已有的東西來規避眼前的損失。
相比於被人性的弱點所驅動的堅持,放棄曾經的付出,從零開始,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氣。
03
另一方面,那些毫無價值的『沉沒成本』,同時也意味著我們當初的選擇,行動是有問題的,而人最難以接受的就是承認自己的錯誤,接受自己的失敗。
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會被所謂的面子,自尊裹挾著,付出的成本越高,就越有衝動去合理化自己的選擇,自欺欺人。
就像有的人,花了高價買了推銷人口裡的好東西,結果使用之後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明明知道這東西不值,自己其實是上當受騙了,但卻因為不願承認自己的愚蠢,而在外人面前不斷地強調這個東西如何的好,如何的物有所值,逼著自己繼續使用這個沒什麼價值的東西,付出更多的投入成本。
這就有點像是用一個謊言去圓另一個謊言,循環往復,投入越多,損失越大。
而敢於面對『沉沒成本』的人,都懂得及時止損,將風險遏制在萌芽狀態。
被亞馬遜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的一家獨角獸公司Zappos,他們的人事經理制定了一條非常特別的招人措施。
Zappos選人很嚴格,招人進來後會先安排近一個月的培訓。而在培訓結束之後,公司會給這些員工提供兩個選擇:
一個是,你留下來;
另一個是,你離開這家公司,同時公司會給你4000美元的獎金。
決定離開公司反而能夠拿到錢,這聽起來就很荒唐,為什麼公司要在並不利己的情況下還多給錢呢?
而這背後的邏輯,是Zappos公司看到並承認了一個事實,而這個事實是很多公司可能已經看到但是卻不願意承認的——
新進的員工中,總是會有一些是想要離開這家公司的,很可能半年之內他們就會選擇離開。而這樣的員工對於公司並沒有強烈的認同感,他們常常想的是我得到了什麼,而不是我為公司帶來了什麼,所以他們對公司產生的價值就會很有限。
如果讓這樣的員工留下來,不僅起不了什麼好作用,反而可能給公司帶來損失,除了薪資福利的支出,還有他在工作上,公司文化上可能造成的一些負面的影響和破壞。
與其讓這樣的員工留下來給公司造成損失,不如選擇及時止損,拿出4000美金讓這樣的員工早點離開,從而避免『沉沒成本』。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放棄4000美元獎金而選擇留下來的人,往往都是真心認同公司文化,願意與之共同進退的員工。
這一項招人措施也的確有效,因為在很早期就規避了長遠來看可能存在的損失,給公司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放棄過去錯誤的付出和努力,及時止損,並不是對自己的全盤否認,而是對如今更智慧的自己的一種反向確認。
如果你不接受自己曾經的愚蠢,那你很難有放下『沉沒成本』的勇氣,而你更可能帶著這份愚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同一個坑里栽跟頭。
而人往往只有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才能不斷地變得理智和聰明。
04
真正的勇士不僅要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更要敢於放棄毫無價值的過去。
面對『沉沒成本』,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1
設定止損位,懂得及時止損
面對生活中的投資,時間上的投入,從一開始,就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止損位。
就比如,你進行股票投資,在購買之前就得要明確以下問題,:
為什麼要買這支股票?
這支股票的買點是什麼?
這支股票的賣點是什麼?
股票跌到什麼價位就該止損?
再比如,很多人等了半個小時公交車結果還沒等到,這時候他會因為付出了這麼多時間而選擇繼續等待而不是直接打的,這就是糾纏於『沉沒成本』,從而造成更大的損失。
更明智的選擇,其實是給自己的投資和等待設定一個止損位,股價下跌到了止損位,就果斷賣出,等15分鐘車還沒來,就選擇打的,這樣既節省時間,也避免了內心的精神熵。
只有當我們心中有了一個止損位,我們才能夠在面對『沉沒成本』的時候觸發那個止損開關,勇於選擇放棄。
2
換一種人設向自己提問
當我們面對與過去難以割捨的狀況的時候,要懂得換一種身份換一個視角向自己發問——
如果是一個不知道我過去付出,不需要承擔過去成本的人來幫我做決策,他會怎麼做?
20世界80年代的英特爾還是一家存儲器公司,因為日本存儲器的價格競爭,英特爾已經連續6個季度虧損。面對如此的困境,他們不知道該不該放棄存儲器的生意,而轉向新的業務。
在1985年的一天,英特爾總裁安迪·S·格魯夫在辦公室裡與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摩爾談論公司的處境,突然,格魯夫問摩爾:“如果我們都下台,另選一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摩爾想了想,說道:“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然後,格魯夫最終把英特爾轉變成了一家微處理器公司,果斷放棄了存儲器業務,讓公司重見生機。
當我們願意站在一個毫無成敗的新視角上思考當前的困境,從當前的『沉沒成本』糾結中抽離出來,往往就能夠擺脫過往的束縛,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3
練習斯多葛哲學的『消極想像』
斯多葛哲學的『消極想像』,其實就是想像在失去了已有的東西的情況下,自己該如何面對,如何選擇。
在生活中進行這樣一種練習,可以讓我們不再一味地依賴於過去擁有的人事物,也會對過去的種種付出和努力保持一種斷捨離的心態,從而放下對於過往成本的執著,時刻做好失去它們的準備,這樣反而有利於我們建立一個豁達的心理狀態,懂得及時止損,做出最恰當的決策。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人生最悲哀的,莫過於用最高效的方式去做錯誤的事情。
我們堅持做一件事情,往往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但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人生走錯了方向,那請停下來,直面錯誤,及時止損,因為停下來就是進步。
相比於慣性般地堅持,選擇放棄,往往是一件更有難度的事情,但與其盲目地堅持,不如及時止損,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